您好,欢迎访问北京新城职业学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动态 > 学校公告 > 正文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0-07-09     来源:      作者:      阅读次数:

一、培养目标与就业(职业)岗位群

1.培养目标:

具有热爱祖国,热爱旅游工作,献身于旅游事业,具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或以上学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品行良好,身体健康。掌握旅游服务的相关技能,遵纪守法,遵守旅游职业道德;具有适应导游职业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服务意识,能从事客户接待、旅游计划与调度、票务服务、导游服务、旅游景区(点)服务等岗位工作;具有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技能型服务人才。通过考试取得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导游资格考评委员会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员资格证书。

2.就业(职业)岗位群:

本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旅游景区(点)、游乐园、旅游网站等各类旅游企业,适合中职生横向发展的职业群(例如中文导游转为外语导游)与适合中职生纵向发展的职业群(例如初级导游、中级导游、高级导游、特级导游)

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与导游职业素养

1.知识结构及要求:

丰富的知识是搞好导游服务工作的前提。导游讲解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讲解内容要丰富,要言之有物,内容要健康,要有情趣;讲解内容要有根有据,而不是胡编乱造。

①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导游人员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导游服务的工具。导游人员若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文化交流,也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导游服务工作。导游讲解是一项综合的口语艺术,所以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全面理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因为导游人员的口语艺术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基础之上。

②史地文化知识

史地文化知识是导游讲解的素材,掌握史地文化知识是做一名合格导游人员的必备条件。要求学生综合理解史地文化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③民族民俗知识

了解掌握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宗教、民俗、建筑、园林、饮食等基本知识。

④政策法规知识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地处理问题,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同时自己也可防范错误的发生。

⑤心理学和美学知识

a培养学生学会用心理学知识了解旅游者,有的放矢地做好导游讲解和旅行生活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服务,从而使旅游者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获得享受。

b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要求学生懂得什么是美、知道美在何处,并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不同审美情趣的旅游者传递审美信息,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享受。

2.能力结构及要求:

①具有独立工作、组织协调、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特殊问题的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对等综合能力。

②具备一定的导游讲解能力,诙谐幽默,能灵活应对游客的提问。

③能按照导游接待服务程序和规范要求完成其他相关导游服务工作。

④能进行旅游景区(点)接待、讲解服务。

⑤会用外语(英语为主)进行基本的客户接待和一般讲解。

3.导游职业素养:

①具有从事旅游服务的基本知识及职业道德,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礼貌意识,环境意识,诚实守信,吃苦耐劳;

②具有聪慧的灵气、彬彬有礼的行为规范、阳光活泼的精神面貌;熟知旅游服务部门主要岗位的服务流程及专业用语,会用流利的普通话提供恰当的接待服务。

③具备主要岗位的服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训练有素,亲和力强;会使用基础外语与客人交流、沟通。

④能娴熟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业务沟通和规范服务。

⑤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应用新技术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自我创新,勇于创业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  制:全日制3年

四、课程设置与基本要求(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数、基本要求)

(一)德育课程

1、心理健康(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旨在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职业生涯规划(18学时)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3、职业道德与法律(36学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4、经济政治与社会(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5、哲学与人生(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6、创业教育(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职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德,掌握创业的知识和方法,并通过成功人士的创业案例,激发学生毕业后自主就业、自我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文化基础课程

1、语文(198学时)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2、数学(198学时)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

应用、统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数形结合、逻辑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3、英语(198学时)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4、信息技术基础(72学时)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5、体育与健康 (180学时)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三)公共艺术课程

1、美术(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构成基础、设计表现、设计简析等。该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图丰文简,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通过经典性、代表性、富有时代感的作品与分析,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作者、内容、表现形式、审美特征,体会其与社会生活、文化、情感以及和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提高审美品位,提升生活品质。

2、音乐(36学时)

该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通过富有时代感的名曲佳作,使学生学习音乐、舞蹈和戏剧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了解其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音乐、舞蹈、戏剧与生活、社会、文化、情感以及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舞蹈和戏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生活品质。

(四)专业核心课程

1、北京旅游导览(上) (72学时,其中课程实习5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北京的位置,著名山水,气候与植被;掌握北京地区的历史发展,城址变迁,城市性质,特别是金、元、明、清代在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帝王)以及北京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掌握北京古都的城市规模,建筑格局,城池与城市中轴线,街巷坊市及名称来源,四合院和王府布局特点;了解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民间杂艺、京剧艺术、节日习俗、传统礼俗和生活禁忌;掌握北京的饮食体系,名菜名店,风味小吃,传统名点,北京特产和北京老字号的经营特色及产品特点。

2、北京旅游导览(下)(72学时,其中课程实习5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北京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掌握当代北京与旅游业的相关知识。具体了解北京行政区划、人口及少数民族概况,北京友好城市的有关情况,北京旅游业以及交通、文教卫生、环境建设、人民生活等相关情况;了解北京奥运建筑鸟巢、水立方等新景观有关情况;了解北京旅游资源的种类、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各类旅游产品特点;了解北京主要街道的历史、街道路边的建筑、景观;了解北京旧城保护,恢复、改造的部分景观及新建景观;掌握北京代表性经典景点:天安门及广场、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十三陵等的历史沿革、建筑规制、功能用途等基本知识。

3、旅游心理学基础 (54学时,其中课程实习39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该书讲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对旅游者鉴貌辨色的方法,了解旅游者的心理特点、需求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中国旅游地理 (72学时,其中课程实习48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系统掌握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种类,掌握旅游客流、旅游交通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掌握中国旅游区划分现状,及我国各旅游地区的地理基础特征、旅游资源特征,以及主要的旅游景区(点)、旅游城市等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及从事旅游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5、导游基础知识 (72学时,其中课程实习48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主要介绍导游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熟悉和掌握中国自然景观、民族民俗、历史文化、主要宗教、古代建筑、古代园林、风味特产、资源保护与利用、台港澳概况、主要客源国等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导游行业垫定基础。

6、汉语言文学知识 (72学时,其中课程实习5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内容包括现代汉语概述、普通话语音知识、汉字、现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汉语表达等方面的汉语语言基础知识,以及对联、旅游诗歌、游记文等文学基础知识和旅游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等。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使其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将来从事导游职业垫定基础。

7、 中国历史文化(54学时,其中课程实习39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构建中国历史知识脉络,初步掌握中国在科技、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导游是旅游过程的向导,是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是将来从事导游行业的必要前提条件。

8、中国民族民俗 (54学时,其中课程实习4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理论知识;掌握部分少数民族的概况和民俗文化。学会分析民俗现象,知道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旅游品味,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培养21世纪新型旅游服务人才。

9、旅游商贸实用礼仪 (54学时,其中课程实习30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实训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旅游服务的礼貌礼节知识,掌握对客服务中仪表仪容和言行举止要求,学会尊重他人,提高文明素质,自觉养成礼貌服务的职业习惯。训练学生的形体、站姿和服务接待工作中的礼貌礼节。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塑造形体美的一般规律,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0、导游英语 (72学时,其中课程实习5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能够用英语语言生动、准确地描述介绍了北京的城市概况(历史、古迹、文化、现状)和主要的旅游景点。具体要求:学习用英文准确形象地介绍北京以及北京主要景点,合理运用英语句式,努力做到词汇、语法、句式的精确,在此基础上,达到熟练、运用自如的效果;熟练掌握北京的民俗、文化、古建筑以及中国一些特有说法在英语中的解释,例如:“北京人”“天坛”“颐和园”等等,英文导游的对象主要是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外友人,所以既要做到能翻译出,又要做到使听者能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通过英文版的学习,熟练地掌握北京的地理、自然、交通等状况,结合中文版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旅游概论   (72学时,其中课程实习5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书通过阐述旅游、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等概念来介绍旅行和旅游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分析构成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各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事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知识及旅游工作的基本任务,熟悉旅游业的基本方针和有关政策。

12、旅游职业道德  (72学时,其中课程实习48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旅游业与日俱增的人才需求,中职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除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我国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热爱社会主义旅游事业,全心全意为中外旅游者服务;坚持集体主义;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这些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社会主义旅游职业范围内各种道德关系的本质,是每个旅游工作者道德品质的核心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学生通过学习旅游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使其初步具备旅游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即具有高尚的旅游职业道德、强烈的服务意识、崇高的敬业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良好的礼仪礼貌修养。

13、导游服务规范(90学时,其中课程实习70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导游服务的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掌握导游服务语言艺术、导游服务技能(带团、讲解、翻译、生活服务等)、导游交际手段和方法,学会运用导游服务基本原理,分析、研究、解决导游服务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具备相应的导游服务工作能力和处理突发性、危机性旅游问题的能力。了解与旅游服务相关的旅游法规和政策,树立为游客热心服务的职业意识。

14、旅游文学作品欣赏 (72学时,其中课程实习5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导游服务是一门艺术,是集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于一身,它集中体现在导游讲解之中。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导游员,要求其了解掌握大量优秀的旅游文学作品(诗词、楹联),从而使其导游语言表达流畅、灵活、幽默、风趣,讲解更加生动、形象。最终达到提高导游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15、  北京主要景点(108学时,其中课程实习78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学生通过对旅游景点的讲解练习,掌握导游景点讲解的技巧,练就导游讲解基本功,初步具备一名合格导游员的基本素质。通过讲解练习,检查考生对北京主要景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语言表达水平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具体要求:了解明清两代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的历史沿革、规制、用途和今天日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的变化,广场周围建筑的位置、布局、特点、用途;了解故宫的历史沿革、掌握宫内主要景点的规制、用途、特点;了解古代祭天礼仪式基本知识,掌握天坛的历史、布局、建筑特点;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掌握园内景观、造园方法、帝后生活及相关文化历史知识;了解明十三陵的历史、定陵的发掘过程,掌握定陵地宫的布局,出土文物以及相关历史知识;了解长城的历史、构造、作用,掌握八达岭长城相关知识;了解北海公园、圆明园、雍和宫、潭柘寺、白云观、孔庙、国子监等旅游景观的历史沿革、园区概况等基本知识。

16、模拟导游实训教程  (144学时,其中课程实习104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实训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导游服务程序的带团、讲解、语言技巧、政策法规及应变能力。通过现场实训能流利地讲解景点的各主要内容,能讲解与景点有关的知识文化,满足游客的需要,掌握带旅游团队的技能和方法。

17、导游词编撰实务

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导游词写作能力、讲解技巧和相关知识素养为目标,采用教、学 、练、讲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以实训教学为主的导游词编撰与讲解教学活动;教学紧跟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密切关注行业与时代发展动态,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时代性,贴近一线导游服务工作特点,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环节与成绩考核

课堂教学  平时测验 作业 实际操练 成绩考核

平时30%+期中30%+期末40%


六、课程设置

备注:学生在校学习理论2年半,高三第2学期顶岗实习半年。